当前位置:首页 - 菌草新闻
【人民日报】宁夏科技干部讲述:《山海情》“凌教授”的菌草故事
浏览次数:866次发布时间:2021-07-08 16:00:10
注:文章内容提及的菌草均为国家菌草中心海南基地繁育的纯正优质且独有的"黄金草"牌菌草,而非市场中的假冒菌草,请种养殖户切勿上当受骗,耽误种植时机。


  编者按:《山海情》热播,很多尘封往事重回视野。其中,银川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韩蕃璠撰写的一篇文章,回忆她与《山海情》中凌一农的人物原型林占熺教授交往的故事。

  真实的菌草扶贫更为波澜壮阔,不仅跨越山海,久久为功,更汇入全球减贫洪流,演绎着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从亲历者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真实的菌草专家,就在我们身边,心血灌溉、默默无闻。当我们在2020年彻底摆脱贫困的时候,对奉献者、奋斗者、先行者,当铭记、当致敬、当感恩。今天,我们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1996年,党中央作出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决策,“闽宁模式”由此产生。

  25年以来,11批180余名福建挂职干部接续奋斗,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院士专家、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宁夏开展闽宁协作。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对我们在新时代干成一番新事业、创出一片新天地,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剧中凌一农教授原型林占禧教授发明的菌草技术在“闽宁模式”中,作出了积极贡献,我想讲讲真实故事中的几个闪光点。

  2020年夏天,听说我刚去银川市科技局工作,世交陈寒枫伯父(解放军越南籍开国将领洪水之子)说他的老朋友——国家菌草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教授近期要去宁夏。得知林教授发明的菌草在全国和国际上推广了20年,我很期待向他当面请教。

  9月18日早上,林教授给我打电话说他刚到闽宁镇,我立即带银川市科技局2位同事一起去拜访他。我是个天南海北的宁夏人,回国在北京工作10年后,参加中组部博士服务团到宁夏挂职和任职,领导说我是“回乡创业老青年”。

  在闽宁zui早种植菌菇的移民家里,林教授对我说,他早年在三明县工作,还在宁化插过队,1997年带着6箱种苗来到宁夏“创业”,紧接着组织福建农大菌草技术扶贫工作队帮助宁夏种植菌草蘑菇20多年。

  提到当年,他说工作队有个纪律:“技术员要像革命红军一样,进移民的菇棚指导工作,喝水可以,不能吃菇农的饭,不拿移民一针一线。”说到红军,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两代人的心理距离:我是半个福建人,姥爷是三明市宁化县走出来的老红军。


  林教授是 “创业者”、是科技人、是世交长辈好友、还是姥爷的乡亲,我是和林教授有很多共通的“链接”。经过几次调研和走访当时的亲历者,我深感菌草进入宁夏这段历史是一部生动的科技扶贫教材,有厚度、有温度、衍生影响力广,其中有3个特殊意义, 值得梳理出来:



  第一、菌草蘑菇开启了闽宁镇产业发展之路。闽宁镇与之前所有移民区的根本区别在于,采用高水平起步、市场化运作、全方位推进“造血”的建设模式,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汇聚各方力量支持,产业接力,阻断了代际贫困。

  刚搬迁时,有的移民因为没有生计,又回到西吉。当时福建和宁夏两省领导提出,只有发展能快速脱贫致富的‘乐业’,才能解决吊庄移民的‘安居’问题,希望闽宁村探索出一条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新路,成为其他移民区的示范。探新路、产业现行,第一个任务是选项目。

  福建干部发现南方6~8月高温,不能种植蘑菇,而宁夏气候凉爽,可以种植反季节的双孢菇,想到林占禧教授从北非引进改良的菌草代替林木、栽培食用菌、药用菌技术已经成熟,也许能在宁夏试种。


  1997年4月,福建菌草技术被列进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同志批示:“菌草为我省之优势·…要做我们拿手的。”

  林占禧教授来到宁夏,南北气候水土差异很大,为了寻找适应当地条件的蘑菇栽培方法,他先在彭阳农户家窑洞里试验了半年取得成功,再转战闽宁镇进行产业化。

  我曾经在彭阳王洼镇杨寨村农民家参加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山区生产生活现状,很能理解1997年彭阳的生活条件要艰苦得多。


  菌菇作为第一个产业项目,搞好了能增强移民信心给其他移民区作榜样,林教授说他压力山大,福建无偿提供菌草技术,建立菌草技术示范基地,培训技术骨干和菇农,10年间共派了12批196名技术员。工作队每年2月来宁夏,直到12月时才能回福州,条件比福建家乡艰苦很多,队员常常住在村里和菇棚旁边,喝热水还有用电难的困难,冬天有些地方还没有取暖设施。

  为完成任务,大家克服了饮食、语言、气候等等很多困难。我深深为林教授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所感动,他和团队不愧是“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


  在闽宁村,首先,菌菇为移民实现了增收:3个月周期、投资小、经济效益高、技术易掌握,比种地省力气,一栋菇棚占地不到2分,但其产出够5口人的温饱,亩产达到近12万元。

  10年间,共有1.75万户群众参与菌草生产,兴建菇棚1.75万个,年均增收5000多元,有段时期闽宁村连续出菇60吨空运上海,创下产值40万元的记录。

  其次,对闽宁镇的产业发展有开蒙作用:作为闽宁移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的第一个产业项目,闽宁村从农业起步,从此走上了产业扶贫,以产兴镇的发展航道。这几年宁夏蘑菇产业有了升级版,2018年福建双孢菇工厂化栽培项目再次进入闽宁镇;

  2020年,银川市又有一个家企业依靠东西部合作(福建科学家)进行鸡枞蘑菇、羊肚菇种植,干部群众说,蘑菇是个能发挥东西部优势互补的好产业,当初将菌菇作为打开局面的第一个产业,选对了。



  第二、菌草蘑菇扶贫扶志更扶智。闽宁村移民刚搬迁过来,感情上还在靠天吃饭的庄稼地里,虽然菌菇是快速增收的新途径,比种植小麦、土豆成效好多了,但移民疑虑多不敢试。

  林教授先动员200户移民示范带动,大家的思想行动迅速转向新方向。菌菇使当地干部群众开阔了眼界,敢于尝试新事物和承担风险、了解什么是庭院经济,理解科技强则产业兴,我觉得这些收获更重要。另外,菌草蘑菇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

  针对移民来自西海固,有粗放式山地种植的习惯,林占禧教授要求队员们人盯人手把手,上门教,让移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刘昌富是zui早靠菌菇脱贫致富的移民,他对我讲:“菌草蘑菇需要精细化管理,有几个移民栽培中不按技术规范做,就绝收了。

  我按照林教授讲的技术细节学习种菌菇,一茬菌菇就有一千多元收入,4个月期间一个大棚菌菇卖完能赚7000到1万元(利润),比在山区一年收入多。移民对工作队感情很深,编了好几个顺口溜: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闽宁扶贫情意浓、闽宁合作暖人心、双孢蘑菇致富快,多亏福建扶贫队。”


  菌菇积累了农民变产业工人的经验,之后闽宁镇加大引进福建企业进驻、建设扶贫产业园等方式,让大量移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组织各种农业技能培训,加速将大量移民转变为技能型产业工人。



  第三、从闽宁镇出发,林教授开启国际菌草扶贫之路。林教授很务实,他说:“我的初衷是走一条适合国内菌业发展的路子,以科技扶贫帮助农村脱贫,往‘地里钻’,我们不搞任何花架子,要把学术论文写进移民钱袋子。

  在宁夏我们一切从当地实际出发,一切围绕当地农户需求,技术简化,制定标准、驻村工作、住在菇棚,既管技术又管销售,电视剧中也真实还原了。”

  闽宁协作是林教授菌草技术推广事业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福建是菌草扶贫的发祥地,宁夏是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之地,品种与生产模式都进行了本土化,由此提出了新的草种选育标准,筛选出了更多品种,闽宁协作不仅促进了菌草科学的发展,还促进它推广到全国31省,逐渐形成了新兴生态产业——菌草业,有了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

  2000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为林教授颁发一等功,这是福建省首次对科技工作者记一等功。我注意到,剧中凌教授在宁夏推广菌菇后去了新疆,而现实中的林教授已把菌草种到了全世界。

  一方面,“在对外扶贫上,我们就把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当作一节课来讲。斐济农业部司长非常羡慕我们能有这样的协作模式”,林教授说。另一方面,在闽宁镇,菌菇在不同时期价格浮动从5毛到5块不等,其中低价主要因为价格被经销商控制,针对这一问题,林教授在后续国外扶贫项目中,将避免恶性价格竞争作为一项重要的推广因素,在项目设计上组织合作社,统一价格,保护农民利益。

  输出菌草技术、服务国家整体外交“一带一路”建设,这项技术从中国传播到106个国家,援助卢旺达、莱索托、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2017年被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列为全球推介的重点项目,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助力解决饥饿、贫困、沙漠化等问题。

  电视剧有剧终,而现实中,林教授还在续写新的篇章。他提出:闽宁协作20多年来,经过不断改良培育,菌草产业有发展新空间。尤其是宁夏数十万西海固生态移民需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效果,乡村振兴需要可持续产业支撑,黄河水土流失治理、滩地面源污染治理和盐碱地改良需要快速见效。

  巨菌草新技术有待转化为生产力,一是在乡村振兴方面,巨菌草可以为牛、羊和猪等牲畜养殖提供高产高品质饲料或代替一部分饲草,他的团队在闽宁镇等地进行了试种;二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他的团队在宁夏、内蒙阿拉善等沿黄生态脆弱区,积累防沙治沙科学依据与实践经验。

  继往开来,菌草产业在宁夏黄河岸边的新发展,我认为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以企业为主体进行试验和示范,进而实现规模化和市场化;通过各种金融机制安排,提高企业融资和抗风险能力;科技、农业、林草和环境等多个部门以及所在县政府支持;国家菌草中心与当地机构合作,搭建长期稳定的联合创新平台。——新探索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