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菌草新闻
林占熺:中国发展草产业正当其时
浏览次数:675次发布时间:2018-06-29 17:56:02
注:文章内容提及的菌草均为国家菌草中心海南基地繁育的纯正优质且独有的"黄金草"牌菌草,而非市场中的假冒菌草,请种养殖户切勿上当受骗,耽误种植时机。

  新华网福州4月26日电(王文清)中国草产业发展前景如何?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近日,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接受新华网专访,畅谈中国草产业发展。




  林占熺教授不久前刚从陕西省延安市考察回来,据其介绍,延安从2013年开始菌草引进试种,截至到2015年年底,种植范围已经覆盖到13个县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2014年,延安在包扶的低收入村洛川县朱牛乡进行试种,当年亩产达20吨。


  他算了一笔账:一亩20吨的菌草可以养20头羊,每头羊可以收入1000元,那么,一亩菌草带来的收益就是2万元。在一直以来都以苹果为第一支柱产业的延安,如今正计划将菌草产业发展成为第二支柱产业。下一步,延安市将着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动菌草产业链发展,今年计划种植1万亩,五年内力争达到8-10万亩。


  延安只是菌草发展图谱中的一个小片段,菌草的发展有更大的前景和目标。


  “产业化是菌草发展的突破口。从今年开始,菌草将开始规模化、产业化种植之路。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将有30万亩的种植面积。”林占熺表示。




  长期以来,人们把包括菌草在内的草单纯地看作是家畜的天然饲料,看不到草和各类共生资源综合开发的优化效益,而把草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的理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1984年,钱学森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理论并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可。


  作为一种适宜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生长和人工栽培的高产优质草,菌草在1983年开始种植,开始是作为我国食药用菌培养基原料。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一技术创新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的突出“菌林矛盾”和“菌粮矛盾”,并不断衍生应用领域,在精准扶贫、生态治理、农业转型方面日益显示出其巨大潜力,并催生了“菌草业”这一新兴特色产业。


  公开的数据显示,我国拥有超过六十亿亩的草原、滩地,同时还包括了十亿亩的沙地,专家指出,这些丰富的资源可以形成技术含量多样化的产业资源。而这一观点也在《中国草产业发展报告》中的数据中得到印证:目前我国人工种草面积达2.8亿亩,年理论产草4500万吨;已形成自产自用型、生态功能型、商品生产型三类饲草种植加工业;全国登记统计的草产品加工企业已有300多家,分布在21个省区,主要集中于北方的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河南、河北等地。




  林占熺介绍说,2013年以来,他的团队在我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内蒙古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开展种植菌草防沙治沙试验示范,经历严酷的风沙考验,100天后流动沙地被全部固住。有关专家连续三年对项目进行现场查定,认为菌草固沙作用良好,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开辟了新的途径。今年,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和延安大学合作,在南泥湾试种46亩菌草,并创新性地将菌草和光伏结合起来,太阳能板架在菌草上面,既可以发电,也可以为板下的菌草提供太阳能,冬季还可建羊舍,一个温棚起到多个作用,生产出来的菌草用来喂羊,构建立体循环农业的新模式。


  “沙固住了,草也长起来了。可以说,中国草产业发展正当其时。”林占熺表示,草产业的发展不仅能为我国解决人口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和副产品,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转型、优化食物结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