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林占熺及其团队在内蒙古阿拉善利用菌草治理荒漠的成功实践?
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难题。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统计,全球已经受到和预计会受到荒漠化影响的地区,约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5%。世界平均每年约有5~7万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半个世纪来,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荒漠化土地扩大了65万平方公里。中国也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zui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更为可怕的是,荒漠化的土地若没有得到有效治理,zui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
然而近些年来,福建农林大学 林占熺教授及其团队的实践证明,菌草生态技术将有望把此加以改变,中国已有生态、经济、社会均受益的治理荒漠化的“新式武器”。
不久前,中共福建省委常委陈桦在新华社一篇反映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教授及其团队在内蒙阿拉善利用菌草治理荒漠化获得成功的报道——《中国荒漠治沙有了“新式武器”》,作了如下批示:“请向林占熺教授及其团队表示祝贺,感谢林教授为我国生态建设作出积极的探索。”为了弄清这一突破性的成果,记者专门对其来龙去脉又做了跟踪采访。
荒漠治沙有了新式武器
9月14日,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农林大学等部门院校的50多名专家学者汇聚内蒙古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共同见证我国一种治沙“新式武器”——菌草生态技术的成功应用。
“仅用120天时间,就将流沙完全固住,菌草生态技术为我国防沙治沙闯出一条新路。”前来参加菌草生态治理现场考察座谈会的专家学者们,在经过现场考察、认真听取汇报和深入研讨之后,面对林占熺团队经过4个多月的奋勇攀登,用菌草在荒漠上造出绿洲,固住风沙,不禁连声发出赞叹。他们说:仅仅120天不到的时间,就能用菌草将流沙固住。这一成功,初步探索出菌草治沙防沙的新模式,证明菌草生态技术是荒漠化的“克星”,为在内蒙古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开展黄河河套地区防沙治沙,为中国母亲河——黄河变清迈出可喜的一步。
菌草技术为“生态梦”而生
其实,林占熺开创的菌草技术,从一开始就是为“生态梦”而生。
1986年,林占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和“菌粮矛盾”,大胆地打破原来“草腐菌”与“木腐菌”的鸿沟,以草代木、点草成金,开启了“菌草学”这个新兴学科。
正如林占熺在会上介绍的:多年研究表明,菌草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是阔叶林的4-7.46倍,在温带地区产量可达到300吨/公顷,可转化成75吨鲜菇。部分菌草品种如巨菌草粗蛋白含量8.3-11.3%,为高产优质饲草。利用菌草生态技术进行荒漠化治理,具有投入省、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还可利用荒漠地区光照资源丰富的优势、有效地把太阳能转化为畜牧业饲料、食药用菌培养料,生物质新能源。这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产生出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为我国生态治理走出一条全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些年来,随着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林占熺教授及其团队相继培育出一批光合作用效率高、产量大、营养价值高、适应范围广的菌草品种,并利用菌草生态技术进行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的示范试验,为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途径。
为了早日实现心中的“生态梦”,通过种植菌草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石漠化,成为林占熺团队多年努力攀登的重要课题。林占熺带着菌草技术这个“新式武器”,翻山越岭、风餐雨宿,相继在国内外多地现身,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探索,为菌草生态治理积累了经验。
早在1993年,林占熺团队就在福建长汀严重水土流失区,开展种植菌草治理水土流失试验示范,才一年,土壤侵蚀量就减轻78%,效果显著。
自1997年以来,林占熺团队连续16年在宁夏进行利用菌草技术治理荒漠化的研究与示范。2010年在国家林业总局的支持下,于宁夏干旱荒漠地种植巨菌草,亩产鲜草达20吨。专家们在鉴定时认为:“这是黄河流域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的一种有效途径,具有巨大的产业发展前景,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一种新模式”。
2006年以来,林占熺团队在我国援助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开展种植菌草治理尼罗河源头水土流失的试验,当年土壤流失减少90%、水流失减少80%,效果相当明显。
2011年7月,林占熺团队在西藏林芝雅鲁藏布江河谷进行种植菌草治理流沙试验,2012年9月24日专家评定:“当年沙地被完全固定,治理流沙成效显著,为国际首创。”
2012年,林占熺团队在福建长汀种植菌草治理崩岗,3个月即见效,探索出治理水土流失的新途径……
这一切,为用菌草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治理荒漠要敢啃“硬骨头”
党的十八大,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单独成章写入报告。在这精神的鼓舞下,林占熺团队总结了十多年来相继在各地利用菌草治理生态的成功经验,决定选定风沙危害十分严重的黄河西岸乌兰布和沙漠东缘作为新的试验基地,在这典型的黄河流域荒漠化地上,种植菌草,为黄河沿岸防沙、治沙,闯出一条见效快,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有机结合的新途径。“治沙要敢于啃硬骨头,才有说服力,也才能培养出人才、锻炼出队伍。”林占熺对记者说。
林占熺团队深知: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侵害zui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亿元。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86.27万公顷,其中流动沙丘(地)43.75万公顷,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50.71%,是我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目前,乌兰布和沙漠仍在不断地东侵南移,每年以8-10米的速度推进,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已经从黄河西岸的阿拉善盟扩展到黄河东岸海勃湾区。乌兰布和沙漠的迅速向南扩张,已严重影响了周边地区民众的生活,威胁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报告,内蒙乌海市的荒漠化、沙化面积已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已高达80.12%。严重的荒漠化和沙化,导致了乌海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乌海市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我国沙化zui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实践出真知、出自信。林占熺团队从多年的积累也认定:种草是荒漠化治理的有效途径;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实现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双赢,是可持续治理、保护、改善生态的根本保证。不久前,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的一项研究也印证了他们的观点。这项研究发现,两万年以来,无论冷期还是暖期,黄土高原的植被均以草为主。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应以种草为宜,通过大规模植树恢复黄土高原生态的做法并不可取,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论文已在zui新一期的英国《应用生态学》杂志上发表。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国为治理荒漠化,以政府为主要力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大多数使用草种的可利用程度低,经济效益较低、缺乏特色产业支撑,影响了企业社会资本的投入。因此,在生态治理中利用经济价值高、用途广、太阳能利用率高的优质草种,并进行后续特色产业的开发利用十分重要,它将能有效地促进社会资本对生态治理的投入,使生态治理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与持续发展。
今年4月,在国家林业总局、中共内蒙古阿拉善盟委、行署等的大力支持下,林占熺带领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十来位研究生,与内蒙古阿拉善盟悦禾科技生态有限责任公司等联手,在这不毛之地开始前所未有的在干旱区的流动沙丘上种植菌草治沙的试验。
试验地点为阿拉善盟巴音木仁苏木查汉套海,位于东经106°46′40.94″,北纬39°43′49.67″,海拔1065m,年均气温7.8℃,极端zui低气温-29.6℃,年平均降雨量102.9毫米,蒸发量2258.8毫米,属于干旱、高温、多风、少雨的典型大陆性气候,地质主要为流动沙丘,沙尘天气,沙尘暴频发。与实验地相连的一处流沙,近几年又向黄河方向推进了240米。这里荒漠茫茫一片,没有洗澡的地方,吃用的东西都要从几十公里外的地方购买运进,陪伴试验人员的是风沙与烈日。
菌草缚“沙”龙指日可待
2013年4月17日,亘古未有的开创性实验开始了。
林占熺团队先对11种菌草草种的不同特性展开研究,从中选出巨菌草、绿洲1号作为这次菌草治沙试验的主要草种。
4月23日起,采用育苗移栽和机械化的方法进行试种,相继种下菌草面积达6.69万平方米(101亩)。由于这时节正是北方沙尘暴频发的日子,刚种下的菌草,立即遭一次次强大风沙的严峻考验。
5月18日至7月21日,实验区相继遭遇8次8级以上大风沙袭击,平均每8天一次。7月21日,试验区还遭遇到30年一遇的10级沙暴,试验区附近农场的4根电线杆被大风吹倒。6级以上的风沙天气,就更是不计其数。多次沙暴过后,才长到了20厘米左右高的菌草幼苗,或被折断,或被掩埋沙下。
“疾风知菌草,有志事竟成”。面对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挫折,林占熺和他的战友们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他们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开创性地采用菌草与草篱结合等防风防沙新模式,大大降低了沙暴对菌草幼苗的危害;他们采用机械种植,一天可种植巨菌草32亩,工效明显提高,且发芽率达75%以上;他们稳扎稳打、步步推进,一个个难题终于被踩在脚下,种下的菌草多次“死而复生”……贫瘠黄色的荒漠上育出了绿洲,固住了流沙,种植菌草治沙获得圆满的成功!
8月24日,来自中国农科院、北京林业大学等专家对试验项目进行现场评估验收。他们发现种植的菌草成活率75%以上,成活的巨菌草和绿洲1号在流动沙丘上生长良好,在阻止流动性沙丘的扩展与蔓延效果显著,百天之内均能把流沙完全固住。专家们还高兴地发现:试验点的菌草根系发达,固沙作用良好,有关人员将一株带沙的菌草连根挖起,对根部进行冲洗,前后整整用掉了21瓶矿泉水,尚未能把菌草根部的沙土完全冲掉。他们还对菌草成长后改善沙地微生物及相关成分做了研究检测,发现有机质含量增加了58.97%。
专家们得出如下共识与结论:在乌兰布和沙漠实验区这样条件种植菌草治理沙地是可行的,且菌草治沙技术实用性强,方法简便、便以推广,生态与经济效益显著,对我国荒漠地、沙化地的治理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在黄河沿岸适宜地区大规模推广。
荒漠化治理任重道远
目睹菌草治沙的新突破,出席现场会的院士专家在给予肯定与祝贺的同时,更关注的是如何把这中国发明的治理荒漠的“新式武器”,更好更快地完善推广,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多发挥作用。
有关专家严肃指出,由于生态环境承受压力日益严重等原因,我国、尤其北方地区沙化现象日益严重,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据史料记载,我国西北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到1949年间,共发生有记载的强沙尘暴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而建国以来,已发生80余次。来自遥感卫星对我国17个典型沙区监测结果显示,沙化现象日益加剧,黄河沿岸受侵严重。其中,地处内蒙古、陕西、宁夏交界的毛乌素沙地,面积达近4万平方公里,40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47%,林地面积减少了76.4%,草地面积减少了17%;浑善达克沙地南部由于过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98.3%,草地面积减少了28.6%。此外,甘肃民勤绿洲的萎缩、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和红柳林的消亡……这一切十分迫切地向我们敲起了警钟:再不找出治理荒漠化有效办法和途径,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将受到威胁。
“此次实验的成功,为北方荒漠、半荒漠地区治理生态、发展经济提供极为宝贵的经验。林占熺团队所选育出菌草,既可以防沙固沙,还可发展食用菌菌业,作为优质饲养;既治理了环境,改善了生态,还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利国利民,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专家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唐华俊副院长继续对记者说:“由于菌草在经济及社会效益方面的双重功效,将有效促进社会资本对生态治理、荒漠化治理的投入,在后续特色产业的开发利用中发挥显著作用。今后通过大规模种植菌草,在荒漠化、半荒漠化地区新建一批奶源基地、食用菌基地、新能源基地等等,都是有可能实现的。”
多年来一直热心支持菌草发展的北京外经贸大学夏友富教授,也再次在会上呼吁:阿拉善的试验再次证明,菌草生态技术是一项全新的治沙模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让黄河水变清是中华儿女多年来的共同梦想。“黄河清,圣贤出。”建议国家把实施黄河生态修复工程,列入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从政策上给予以引导与支持,运用菌草技术在黄河沿岸适宜地区发展菌草产业,从根本上实现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
林占熺也在会上深有感受地说: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攻关,菌草生态技术已较为成熟,可大规模应用。本人建议:国家林业局、黄河水利委员会能将菌草生态治理技术,纳入黄河治理有关科研推广项目,对应用菌草技术进行典型荒漠化、沙化、石漠化治理的科学研究与应用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通过政府组织,科研单位、企业、民众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使之更快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在我国592个贫困县里,多数县的生态脆弱,在适宜发展菌草业的国定贫困县发展菌草业,把发展菌草业列入国家与地方扶贫开发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项目。为了促进菌草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建议有关部门开展中国菌草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
世界万事,方向对头是成功的一半;世界万物,有了“克星”,就在劫难逃;有了菌草生态技术这“新式武器”,缚住“沙”龙势必大有希望、指日可待!
本文转载自记者 黄世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