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菌草新闻
菌草发明人林占熺的菌草发明应用之路
浏览次数:1647次发布时间:2018-06-29 17:59:24
注:文章内容提及的菌草均为国家菌草中心海南基地繁育的纯正优质且独有的"黄金草"牌菌草,而非市场中的假冒菌草,请种养殖户切勿上当受骗,耽误种植时机。

  林占熺人称“菌草之父”。30年前,一趟故乡之行的所见所闻刺激他心中盘桓已久的设想:“以草代木”发展菌业,既帮助农民致富又保护生态。从此,他开始了一系列“异常行为”:弃“仕”从“科”、举债建实验室、四处寻找能变成“山珍”的野草……来看30年来发生在他与“这把草”之间的故事。




  草产业里的“中国梦”


  林占熺30余年扎根田间地头,将菌草培养成大产业——小小菌草里寄托了他宏大的绿色“中国梦”。30多年来,菌草技术广泛应用于扶贫开发项目,成为了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




  1970年林占熺分配到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时发现,不少发展食用菌的地区,用阔叶林的椴木来生产香菇,大量消耗森林资源,“菌林矛盾”日益突出。




  1971年林占熺提出用野生的、多年生的芒萁栽培食用菌课题。




  1983年林占熺随同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龙岩长汀,在当地看到了“悬河”。它就像一条沙石铸就的渡槽,梗在了他的脑海里。与“悬河”同时出现的,是流域两岸“耕地沙化、生态恶化、生活贫化”的揪心景况。于是,林占熺决定弃“仕”从“科”,专心研究菌草技术。




  1986年林占熺以草代木栽培香菇的梦想终于实现。他用芒萁、五节芒等野草栽培出香菇、木耳等食药用菌。此后他从野草和人工栽培的草本植物中筛选、培育出菌草45种,适宜用菌草栽培的食药用菌种类55种,菌草技术从此诞生。




  1991年林占熺发明的菌草技术被列为国家科委“八五”国家级星火重中之重项目,在福建省51个县应用推广,节约阔叶树木材51.26万立方米,合计增加产值22.46亿元。1995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福建农林大学建立“中国扶贫基金会八七培训基地”,为贫困地区培养菌草技术骨干。




  1997年林占熺背着6箱菌草草种到宁夏彭阳县进行对口扶贫,在当地开展荒漠化地区发展菌草业的研究与示范。10年里,林占熺带领团队采用培训与建示范基地结合的办法,帮助17500多农户告别贫困,农户的平均年收入从1998年的80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024美元。因为菌草扶贫的成功,林占熺被评为“中国扶贫状元”。




  2002年福建农林大学创建菌草科学实验室获批,成为全国第一个菌草科学实验室。此后,在这基础上又建立起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科技部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改委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2010年由中、斐两国领导人共同确定、推动的中国援助斐济菌草技术项目,于2009年被提出。2010年,林占熺率团先后多次赴斐济,对实施菌草项目进行深入的调研、论证,攻克斐济气温偏高不利菌菇生长等技术难题,在当地建成年产300吨鲜蘑菇的简易生产线,结束了斐济不能生产食用菌、药用菌的历史。同时,还引进菌草饲料生产设备,可帮助解决斐济旱季缺乏青饲料难题,推动当地畜牧业发展。项目基地目前已累计举办多期技术培训班,培训近200名当地菌草技术人员,引领斐济民众从事菌草业这一新兴产业。




  2013年林占熺团队在我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内蒙古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开展种植菌草防沙治沙试验示范。有关专家连续三年对项目进行现场查定,认为菌草固沙作用良好,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开辟了新的途径。




  2016年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延安大学合作,在南泥湾试种46亩菌草,并创新性地将菌草和光伏结合起来,既可以发电,也可以为板下的菌草提供太阳能,冬季还可建羊舍,起到一个温棚多个作用,生产出来的菌草用来喂羊,构建立体循环农业的新模式。




  如今经过30多年的研发创新,菌草谱系里已拥有五节芒、芦苇、巨菌草等46种菌草,这些菌草可用于人工栽培杏鲍菇、木耳、灵芝等54种食药用菌,并加工成高附加值的功能性食品,菌草菌糟可加工成功能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现在,菌草不仅仅长成了“致富草”,还是“扶贫草”、“生态草”,并催生了“菌草业”这一新兴特色产业。目前,菌草已在31个省份的469个县(市、区)扎根生长。




  走向国际的菌草扶贫路


  菌草扶贫的“中国经验”不仅在国内获得广泛关注,也走出了国门,成为中国和平外交的“植物大使”。中国扶贫经验因此多了一分“国际范”,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1994年菌草技术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中国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入选“南南合作”项目,被中国外经贸部列为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与援外项目。借此东风,菌草点燃星星之火,逐渐在全球落地生根,与各国人民结缘,积极发挥生态、扶贫与援外的三重效益。




  1997年菌草技术开启援外之路,第一站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他们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很快用野生菌草栽培出各种食药用菌,产区从示范基地扩展到巴新的三省十区。




  2005年林占熺团队在南非开展菌草技术基地建设与产业化扶贫。仅花了几年时间,就在南非夸那尔省建起了32个菌草旗舰点,让成千上万贫困农民学到菌草技术,发展菌草生产,在短时间内脱贫致富。




  2010年由中、斐两国领导人共同确定、推动的中国援助斐济菌草技术项目,于2009年被提出。2010年,林占熺率团先后多次赴斐济,对实施菌草项目进行深入的调研、论证,攻克斐济气温偏高不利菌菇生长等技术难题,在当地建成年产300吨鲜蘑菇的简易生产线,结束了斐济不能生产食用菌、药用菌的历史。同时,还引进菌草饲料生产设备,可帮助解决斐济旱季缺乏青饲料难题,推动当地畜牧业发展。项目基地目前已累计举办多期技术培训班,培训近200名当地菌草技术人员,引领斐济民众从事菌草业这一新兴产业。




  2011年以林占熺为首的专家组在卢旺达开展了菌草治理水土流失试验示范。中方专家专门设计了菌草同果树、玉米和大豆等当地传统作物间作、套种模式,以保持水土。试验结果表明:与当地种植玉米相比,种植菌草可减少土壤流失量97%以上,减少水流失量80%以上。如今,菌草生态治理已被卢旺达列为国家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项目。




  2013年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向林占熺颁发了“世界生态安全奖”,他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


  如今这么多年来,林占熺在继续做好“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菌草技术扶贫、援外工作的同时,带领团队不断地把菌草的科学研究和应用进一步向前延伸,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突破、新成果。在此过程中,菌草专家团队不断攻克技术难关,确保菌草技术在相关国家“落地生根”。目前,菌草技术已推广到100多个国家。泰国、马来西亚、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卢旺达、莱索托和厄立特里亚等8个国家建立了菌草工程示范培训和产业发展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