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菌草新闻
从“缘”到“源” 菌草发明人回顾30年菌草之路
浏览次数:853次发布时间:2018-06-29 17:57:01
注:文章内容提及的菌草均为国家菌草中心海南基地繁育的纯正优质且独有的"黄金草"牌菌草,而非市场中的假冒菌草,请种养殖户切勿上当受骗,耽误种植时机。


菌草专业的外国留学生在“菌草源”石碑前合影。19日,“菌草源”石碑在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成。黄世宏摄


  新华网福州电(王文清)19日,“菌草源”石碑在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成。


  对此,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表示:“从‘以草代木’发展食用菌开始,菌草之路越走越宽。设立这样的一个石碑,是为了激励所有菌草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把发源于福建的菌草产业发展成为我国战略型新兴产业,把菌草从技术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福建是菌草的发源地,菌草技术正是从福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在“菌草源”石碑下,回忆起30年的“菌草缘”,林占熺感慨颇深。


  1983年,在闽西长汀故乡之行中,林占熺发现不少发展食用菌的地区,用阔叶林的椴木来生产香菇,大量消耗森林资源,“菌林矛盾”日益突出。所见所闻向长期从事真菌研究的林占熺提出了一个紧迫的新课题:如何“以草代木”发展菌业,既帮助农民致富又保护生态?从此,他开始了一系列“异常行为”:弃“仕”从“科”、举债建实验室、四处寻找能变成“山珍”的野草……从此,林占熺开始了“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的试验。


  1986年,林占熺用芒萁、五节芒等野草栽培出香菇、木耳等食药用菌,“以草代木”栽培香菇的梦想终于实现。此后,他从野草和人工栽培的草本植物中筛选、培育出菌草45种,适宜用菌草栽培的食药用菌种类55种。菌草技术从此诞生。


  199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菌草技术列入“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外经贸部把它列为“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与援外项目”,菌草技术从此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截至目前,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卢旺达、巴西、马来西亚、斐济、泰国等9个国家均已建立了示范培训和产业发展基地,从菌草培训班走出的5431名国际学员已经成为101个国家里“留得下、不会走”的菌草专家。


  菌草事业在艰难坎坷中迎来了曙光。2002年,福建省政府批准福建农林大学创建菌草科学实验室,福建有了全国第一个菌草科学实验室。此后的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科技部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改委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正是在这一实验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此期间,林占熺在继续做好“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菌草技术扶贫、援外工作的同时,带领团队不断地把菌草的科学研究和应用进一步向前延伸,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突破、新成果。


  近些年来,林占熺团队把更多精力放在用菌草生态治理上,放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上。团队在内蒙古阿拉善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黄河上游、黄土高原等沿河两岸开展种植菌草固沙防沙产业扶贫的研究与示范。他设想:在2021年“第一个百年”到来之前,有计划、有步骤地沿着黄河沿岸设立80-100个菌草技术示范基地,建造保护黄河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菌草生态保护带,让菌草治理修复黄河初见成效。为此,2013年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向他颁发了“世界生态安全奖”,林占熺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


  如今,菌草之路越走越宽,菌草发展的目标也越来越明晰。


  “‘十三五’期间,我们力争让菌草在福建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成为黄河生态安全的一个重要屏障,在全国500多个贫困县发挥产业精准扶贫的作用,这是我们近期的目标。”林占熺表示。



19日,“菌草源”石碑在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成。王文清摄



“菌草源”图片展引人驻足观看。19日,“菌草源”石碑在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成。王文清摄